ForeverMissed
Large image

Thank you to all those who came to the memorial on Sunday, March 1 to celebrate Xu's life. The organizers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of you for giving Xu and his family such a fitting and beautiful tribute. 

感谢所有在周日(3/1)前来出席追思会共同缅怀刘旭生平的亲朋好友。谨代表筹备方谢谢你们为旭和他的家人带来如此庄重得体的致意。 


This memorial website was created in memory of Xu Liu, our dear friend and colleague. We will remember him forever.

Xu Memorial Fund 
Paypal: xu.liu.memorial.fund@gmail.com

All contributions will be first used to pay for Xu's Memorial Service and other related expenses, and any remaining fund will be donated in Xu's name to Fudan University,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Memorial Fund,and/or other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s determined by Xu's parents. 


Note: Please make sure you select "send money to friends or family" when sending money via paypal.  Paypal is not giving us all the money if you choose "pay for goods and services".

 
旭的挚友和同仁们,让我们借此网站表达对旭的无尽思念和深切缅怀。

旭纪念基金的账户信息:
Paypal: xu.liu.memorial.fund@gmail.com

所得款项除去用于刘旭葬礼的相关开支,余下将以旭的名义捐赠给指定基金会用于慈善或投入科研。
 

February 12
February 12
一晃九年,都不算是相熟的朋友,只是认识。但是仍然过来看看你。祝在天堂安好。
February 11
February 11
一转眼已经过去九年了。过来看看你,希望在天堂一切安好。
February 8
February 8
一晃九年。。。新春到来之际,再来看下老同学。。。
November 23, 2022
November 23, 2022
Hope you are always be positive and happy in heaven .happy birthday!
November 25, 2021
November 25, 2021
Xu, Happy Thanksgiving and happy belated birthday! It has been 14 years since our last phone call. However it was just like yesterday...
February 8, 2021
February 8, 2021
It has been six years...RIP Xu!
February 8, 2021
February 8, 2021
转眼6年了。我们都成家生子,有时候想起你。虽然接触不多,但是觉得你是乐观善良的人。天妒英才,只能这样想。你父亲当时的感言与啜泣,总在我脑子回荡。好好安息,还有妹妹和朋友们。我们一切都好。你也好好的。
November 24, 2020
November 24, 2020
生日快乐 旭哥。
5年了,你那儿一切都还好吧?
我老样子,儿子4岁了,可恶又可爱的不行。
等疫情稳定了,回去看看你和你父母,好吗?
October 15, 2019
October 15, 2019
优秀的人总是能让人平静,感谢你给世间给后人留下的一切,不论是你在科研上的杰出成就还是你优秀的人格,感谢你。
看了你的生平,我十分憧憬,不是因为你出色的科研成果(这与人的努力是等价的)而是因为你的为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温和而对生活永葆激情的人,你肯定还是有过负面情绪,不过你有很好的方式去消化它,这是我十分敬佩你的地方。还有你的乐于助人,曾经我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在与人交往上也是,不肯比别人多付出,总想着为什么要我去包容别人,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包容我。这是不对的想法。感谢你给我的启迪与引导,愿安息。
January 14, 2019
January 14, 2019
 高中同窗两年,那时我是学渣,你是学霸,我坐在你的后面。你的作业我抄过,你的考卷我也抄过,你的人品我却没来得及抄。毕业后我们几乎没有交集,我如今致力学佛,回想起来你是我认识所有人中最具有菩萨品质的人。我相信你乘愿而来,乘愿归去,那一定是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在等你。我相信你走的时候是知道要去哪里的,所以我没有那么伤心,只是希望有缘未来世再会,那时我们一起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吧,弥补一下我的遗憾。在此发愿,今生就此别过。
November 4, 2018
November 4, 2018
读了你记忆之痕的文章,感受到了你对科研的真挚,虽然你不认识我,但是我的记忆却刻下了你的痕迹,你的创造永远会被记得
September 30, 2018
September 30, 2018
永远活在我心中的刘旭先生,非常感谢你在脑科学做出的贡献。希望帮助更多人走出阴霾,重建幸福的生活。
August 22, 2018
August 22, 2018
刚读完知乎的文章, 才知道不幸的消息。天妒英才。 不过刘老师精彩的人生和科学发现会让人永远记住的。RIP。
August 22, 2018
August 22, 2018
Xu, 前天知乎日报上介绍了你的小鼠记忆移植实验,深圳的投资圈里好多人转发。虽然你不在这个世界了,可是你留给我们的科研成果和记忆是不朽的。怀念你,祝好。
August 9, 2018
August 9, 2018
我不是从事记忆研究的,今天非常偶然的机会,读到了2013年您发表的Science。我十分惊讶,并深感这项研究的巧妙。我花了2个小时,做了文献追溯,我十分不解为何如此出色的研究者,在2015年以后就淡出了科研圈。令我震惊的是,您竟然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是一名在Harvard的科研人员,压力巨大,抑郁边缘。想来您当年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可是您依然逆流而上,完成了出色的研究。在这一刻,您成为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是叹息,您的英年早逝!为何,世界如此不公。也希望所有的科研人员,能够保护好身体,细水长流。刘旭师兄,一路走好!我会坚持下去,用科学改变世界。
August 5, 2018
August 5, 2018
刘旭老师您好,我是在18年8月一个凌晨看到知乎有条微博写关于抑郁症科研情况认识到您的。很难过没有在您生前就认识您,您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能及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相信您一定属于后者。愿您安息,但相信您的智慧和研究将会永垂不朽。看着像您这样有信仰有远大抱负与理想的人却由于天意无常无法进一步实施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更显得我这样由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想轻生的人是那么的愚蠢和不知珍惜生命的可贵。现在开始好好的活,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August 1, 2018
August 1, 2018
从知乎上看到精彩的答案,结果才发现斯人已逝,天妒英才,,,,,
February 8, 2018
February 8, 2018
Wish you the best in Heaven. Miss you...
November 25, 2017
November 25, 2017
生日快乐,旭
November 8, 2017
November 8, 2017
OMG, so sad... who can tell me what happened? Such a great person and a huge loss...
June 14, 2017
June 14, 2017
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 in the neurosciences.Your great achievements inspire me to be a best neuroscientist.Thanks Xu Liu.
June 14, 2017
June 14, 2017
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 in the neurosciences.Your great achievements inspire me to be a best neuroscientist.Thanks Xu Liu.
April 21, 2017
April 21, 2017
刘旭老师,我刚刚看完你的Ted演讲,深受鼓舞,却意外看到您已于两年前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也感到心痛,想必您是过度操劳了。我来到这里向您表达深深地谢意,因为您的研究正在鼓舞着无数个我这样的学生。愿您安息。
February 8, 2017
February 8, 2017
2 years passed... R. I. P., Xu.
November 29, 2016
November 29, 2016
希望你的父母,生活健康,平安。
May 28, 2016
May 28, 2016
劉博士,我是透過youtube認識您,您並不認識我,但是得知您如此的英年早逝,還是覺得難過。尤其您應聘的西北大學是我的母校,更讓我覺得扼腕,這真是西北大學的損失,也是大腦神經科學界的損失。
March 10, 2016
March 10, 2016
无法相信已经一年了,哭。。。。。。。。。。。。 多好多好的一个小伙子啊,这一年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经常想起你,想起你离开波士顿前我在中国超市偶遇你和晓莉,听说你找到一份梦寐以求的好工作好职位,我为你高兴啊,希望你前程似锦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呜呜呜,不愿相信你走了。。。 。。。
February 28, 2016
February 28, 2016
"真的不想在这里留言,因为你从未离开过我。一年过去了,我还是要学会接受这个事实。真的无法忘记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你走了,我也无数次责怪过自己没有好好照顾你关心你。经常翻看你的微信,我们一起去波多黎各,阿拉斯加,肯尼亚,坦桑尼亚,我不在家,你做饭给老刘吃。周末一起打通宵牌,MIT打三国杀,每年你的生日都是我们给你过,还有年。我给你打电话,你对着我忧怨地喊:子岚,为了你接你电话我的老鼠跑啦!Aaron出生的时候你来看他,成了他的干爹。每次来看他都陪他玩,你看他的眼神,真的很感动。每每想起这些,我都觉得好痛苦。我们在一起有数千张照片,这么多美好的回忆,你要我们怎么能忘记你?谢谢你,旭哥,你给我们带来的无数的美好。愿你在天堂 幸福满满。来世,我们还要做好朋友。Aaron现在会说很多话了,如果你在,我能想象,他一定又会指挥你做着做那了。将来他长大了,一定会为自己有个这么优秀的干爹骄傲的。我们都因你骄傲。---子岚""
February 10, 2016
February 10, 2016
刘旭,已经一年了,还是忍不住来看看,只为了看看你现在的样子,看看你有没有变老。好像还好,一切都还好。
February 8, 2016
February 8, 2016
一周年了。。。大年初一。。。RIP。。。
February 8, 2016
February 8, 2016
Dear Xu,

Where ever you may be, I would like you to know that your name has been mentioned countless times to me, and by me, over the last year. And this has always been in the context of your generosity, your friendship, and the grace that you continually expressed. You are missed constantly. Ron
January 3, 2016
January 3, 2016
google 三国杀居然搜索到了你的名字。原来是有位同学在这里的留言。和你没有深交,但是隐约也能想起来在ashdown 楼下打的几局。跑上fb 看果然我们还是好友呢。刷了你网站上大家的追思,居然现在才对你了解更多。果然和我隐约的印象一样。你是一个好人。RIP
November 23, 2015
November 23, 2015
今天做transformation,又用到旭教的小trick。这办法用了10多年,已经跟传授的人一起成为永恒的记忆。

生日好,旭。

你的离开,把昨天拉近。

时空或许是可以弯曲的。我们站在14年后的今天,14年前昨天的你,就像在视线可及的对岸。你与我们之间不过是隔了一个有曲度的时间峡谷,有关你的记忆都保留在绝对距离可以捕捉的边界之内。

是看这个纪念网站,才知道你传奇的求学经历。没有丝毫的高冷,性格完全是学霸缺陷型,以至于从来都不知道你那些几乎百战百胜的考场神话。等会星座论后,发现你是第一天的射手,那么一切都是星座昭示的使命吧。其实对于我们,旭就是那位有求必应,恰因为通达各种利益细节,才总会最快选择成全他人的师兄。智慧和仁厚,把他本能地捆绑到了主动吃亏的习惯上。

所以,旭会累的。

我们的交集也不算多,但那些话儿,说一遍就鲜活一生了。
旭评人:“就像一本书,一页一页能永远不停地翻出新意。”
再评人:“他很懂事,其实人很单纯,最近想着一件事,我也会想办法帮他做成。” 
玩笑生物学家:“毒不毒,比一比数学家的平均寿命,跟生物学家的平均寿命,就知道了。”
群K卡拉ok,有人跑调,安慰:“不是保留曲目,换一首。”
还有在很倒霉的时候,拿自己打趣鼓励人的话。但你说得太准了,竟一语成畿。是不是人太聪慧,就会无意之间说中自己的宿命?

最后一次见面,是参加在上海的婚礼。

最后一次联系,是多年前的今天。不久本人开始了浑浑噩噩之旅,很多年没有联系来。所以会觉得,旭还是存在着,做着自己醉心的事。等哪天,拨你的电话,对面自然会传出熟悉的声音。我只有按年头对应这种失联的准备,不曾想这一断,是用生命计算的轮回。

消失的心跳,把我们拉回到干净的校园时代。这一年,很怀旧。

那个因学校制度为毕业论文发愁的学长,14年后,成为一个领域的、有国际声誉的 rising star。

我们在纷纷老去,而你,已永远青春在人生的巅峰里。
November 16, 2015
November 16, 2015
精神长存 一路走好
May 27, 2015
May 27, 2015
前天刚刚得知这个噩耗。这两天没睡好,一直不停的在记忆中搜寻旭的画面。虽然我只有旭短暂2年高中的回忆,清晰和模糊的,片片断断。但总觉得仿佛我们才分别,明天的早操依然会看到那个修长的身影,踏着他独特的略带跳跃的节奏(你们懂得)信步而来。

据野史对当时的记载,班里有五大高手,年级里也经常是占据前十的半壁,个个能文能武,内功深厚。旭是里面给我感觉最不外露,较易相处的人之一。平时一直笑呵呵,没有听见过抱怨和不满,稳重中透着自信,可谓少年军师风范。

那时,成绩公布时一般当众先报平均分,然后再从最后一名开始发卷,情节可以媲美无间道里抽签选卧底。手里心里都拽着,特别紧张。不过老师们为了"加深"我们的记忆,经常出其不意的安排戏剧性变奏。

记得有一次化学考试,先发卷,再报平均分。第一个就报刘旭,全班都轰了起来,但见旭微微一笑,依旧以他的旭式步伐走到老师跟前,接过卷子,看了一眼,收起,不见任何沮丧表情,依旧微笑着回到座位~~ 那个沉着的样子印象太深了。后来才知道,那次的平均分才三十几分,旭依然是第一。

当时,学渣和学霸的唯一交集便是玩。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旭都积极投入参加。虽说协调性有点问题,但旭是足球场上跑得最积极的那个,篮球场上以不标准的姿势屡屡投入三分球的那个。还记得那次排球当足球踢被体育老师罚俯卧撑的事儿吗?那可是我这个学渣第一次带领学霸们干的坏事,你还积极配合我受罚,弄得我老不好意思地哦。旭,你也有调皮的时候,你造不造啊?

后来,旭直升复旦,我流落他乡,从此杳无音讯。13年,我回国时翻翻同学录,不经意找到你家的号码,试着拨了电话。几声铃响后,电话那头传来了曾经熟悉的声音
[刘旭,是我 XXX 好久没有联系啦!都好吧?]
旭先是愣了一下,而后猛然想起什么似的
[XXX, XXX,你失踪那么多年终于出现了!]
然后就聊了好长时间,由于各自行程不合,相约下次在沪见面。
不料竟是永远。
那次,也是旭漂泊美国多年偶尔的一次回国。冥冥之中,阴差阳错。

很多人得知你的消息,都互勉要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但你又何尝不是,面对大千世界,你还是静心坚持你的科研。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你乐在其中,争分夺秒,只为能回答那个为什么。

如果可能,我愿意相信你只是调皮的在模仿夏福,给大家一个假象,就像你的实验一样,偷换了大家的记忆。突然有一天又笑呵呵的踏着跳跃的步伐,飘然而至,给我们个意外的惊喜。

如果只能接受现实,我想那下辈子吧,还是做你的哥们儿,给你介绍女朋友,帮忙享受上辈子没尝到的各种荣华富贵~~ 虽然你一定还是会微笑着say no, 说 我们还是玩回三国杀吧。
April 6, 2015
April 6, 2015
Never knew you, but I lost my love too. I am so familiar wit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Neurobiology as I worked in medicine too. Eternal blessings upon your soul which was taken much too soon. May you never feel sadness or pain and sleep in the sweetest slumbers until your loved ones meet again. Blessings upon your sweet young soul...donna Star
March 31, 2015
March 31, 2015
我并不认识旭,只是今天我先生的同事告诉他旭是谁!也提醒我先生搞学术不要太拼命!我为旭感到惋惜,也希望旭的家人能够节哀!愿上帝爱的福音能够进入这个家庭,抚慰他的家人!旭,安息!
March 10, 2015
March 10, 2015
There was one aspect of the way Xu lived which I think we can all learn from. Xu had a real desire to experience everything in life. Anytime someone asked Xu to join something, he would immediately say "Yes!" and he would join. 

When Xu joined our softball team, he had never played softball and was immediately thrown into a very difficult game with no experience. He was really, really bad. His first at bat, he swung the bat in a way that no one in the entire world had ever swung it before. He was not even close to hitting it, and he was standing ON home plate. The opposing team had a chuckle at this easy out, but Xu kept his head up and kept trying, learning, trying, learning...trying, learning. There are no strike outs in this softball, so it was the perfect place for him to learn. I think he once took over 20 pitches to get out. Each pitch, he was more determined to tweak and get it right. After a few weeks of struggle, he started to hit. His first hit was to left center, a great hit! He was so excited and ran so hard, so quickly that he ran right by first base and into all the way into right field. We then started to work on the rules of base running.

One time, while playing third base, the ball hit towards him and hit him directly in the mouth and his mouth was bleeding. It was a very tough day for Xu, but he smiled the entire game, and ran out each inning. He was committed, and we were glad he would keep playing. He came out to the next game, and the next. Each day, just trying to get better. Then, one day on 3rd base, a hard hit was hit right towards him...he dove, caught it, stood up and threw out the batter at first base. Just like a professional.

This may all seem like a minor story, but it does tell the story of how Xu lived. This was the can-do attitude, the desire to be a part of everything that I loved about Xu. He did this all with such joy. I am going to miss Xu, and I hope if we all learned something from him, it is that we embrac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ith a smile, have fun, and go home smili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March 9, 2015
March 9, 2015
我并不认识刘旭,是从网上看到他离世的消息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为一位素未平生的人的离开那么感伤。一连好些天,直到现在,每天都在难过之中。我看了他的TED 演讲,他的job talk和他的文章,作为一个外行人,都觉得他的成就斐然,也能感受到这些成就背后是多年的努力和执着。看了每一位亲朋好友给他的留言(有几篇真的是催泪弹),更是深深地被触动了。不禁感慨上天的不公平,为什么要让这么一位才华+勤奋+人品都超群的人早早离去,有时候又觉得可能是上天对他有更好的安排。我想连我这样一个陌生人,都能被他的人品和胸怀所感染,这可能就是他最后给大家带来的力量吧,他会永远活在每一个爱他敬佩他的人的心中。
March 9, 2015
March 9, 2015
打开picower的网站,准备搜寻相关的研究进展,突然看到这一条消息,很是震惊而又不敢相信。我并不认识刘旭,而是从他的TED演讲中知道了他,接下来又拜读了他的文章,深深为他的实验设计以及结果点赞。我几乎看完他的亲朋好友的追思文字,被他执着追求科学的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入门神经科学不久的小菜鸟,我会向刘旭前辈学习,他的成就和精神给了我继续在脑科学道路中探索的动力。刘旭前辈,一路走好!你的科研成果和精神永远不朽!
March 7, 2015
March 7, 2015
早春的雨下了一夜,清晨梦见了刘旭大哥。
在Baylor和刘旭大哥接触得不多,第一次去Atlanta参加神经科学年会就是刘旭大哥帮忙把我捎到机场并同行的。余下的印像就是他的温厚和优秀。
再一次的交集是前几年的秋天去Boston,已记不清是如何联系到他。只记得在出发前他就很热心地回答我想去看枫叶的计划。到了MIT,他带我去他的实验室参观,听他讲述他的理想、暂时的困境和闪烁的希望。得知除了科研工作,他还设计了一个logo,并且被采用了。在我们沿着Charles河岸边散步时,听他讲各种自然博物知识,让我惊讶于他广泛的兴趣、博学和务实。在MIT,他还满足了我去大名鼎鼎的media lab参观的愿望,带我去看computer science大楼的独特设计。刘旭大哥的盛情款待给我的Boston之行烙上了最温暖的记忆。
最近一次和刘旭大哥邮件联络大约是两年前了,只记得他说圣诞节还在实验室工作,赶紧把论文修改好发表。随后就见到了他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文章,和TED talk。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被认可了。
不敢相信刘旭大哥就这样突然离开了,或许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出发。仿佛看见他踏着略带跳跃的步子走来,永远是那么的兴致勃勃和欢喜。
March 4, 2015
March 4, 2015
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人,很多事情已经变成了一些记忆片段。我最后一次见到Xu,可能是他出国后第一次回到复旦。记得在他进复旦遗传楼实验室时和他打了招呼,寒暄了几句,想想已经十年左右的事情了。

Xu是如何选择贝勒医学院的?
当时Xu准备出国,还没有开始申请,已经有些在美国的PI,通过回复旦讲学认识了Xu,这些PI深谙Xu的品质和能力,主动要求Xu申请他们的学校,甚至在这些学校还没有截止申请的时候,就发来了offer。最夸张的是在Xu觉得这些学校不是很适合的情况下,给学校发出了放弃offer的信件后,某些PI还是继续联系Xu,希望Xu重新考虑
后来Xu手头主要是两个Offer:贝勒医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当时无论是学校的排名,生物学排名甚至是Offer给的资助额度等都是非常类似。后来Xu自己做了个全面比较,发现康奈尔医学院所在地Manhattan的消费水平以及德州的气候方面,贝勒很突出,所以最后贝勒胜出。

Xu的手机
在Xu准备登机前往美国求学的前十几天,他的手机被偷了。这个让Xu很无奈。一则,Xu当时是研究生出国,按照规定需要付清培养费才能申请中国护照办签证出国。这个在当时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二则,那时候的手机价格也是一笔巨款。三则,还有短短的十几天就要走了,买个手机也就这段时间用。Xu考虑了一下,后来我就见他腰间别了个松下GD80进来(应该是松下,80不确定,记得Xu说大约2000元人民币左右)。我笑着问Xu:怎么,最后还是决定买个手机?Xu说:虽然离出国还有10多天,但是班上应该还有很多事情,蛮多人要找他的,为了联系方便,还是要个手机。我说,那就买个低端点的手机罢了,你的手机还是蛮贵的。Xu说:没事,出国后可以留个妹妹用。。。

Xu出国前的压力
Xu在毕业这个学期以及出国前,面临着生活、学业、文章和出国等等一系列压力,尤其是他还担任着班级职务,他又热心,作为旁观者的我,觉得Xu在那段时间真的非常艰难,但是他又能很好的处理。我见过很多次,当Xu明明在忙自己的论文以及重要的事情,一旦有人找他帮忙,Xu必然放下自己的事情全心投入,虽然很有可能当天晚上会是个不眠之夜,Xu需要开夜车加班。
当忙完一天的事情,Xu和实验室一干人等在遗传楼待到遗传楼关门,大家就一起回寝室。边骑车边聊,聊得什么,也都忘了。后来Xu出国了,剩下的几个人还是一样的轨迹,但是在聊天的时候,总是觉得气氛差了很多,虽然Xu并不是个话多的人。

Xu,你只是又开始了一场远行,珍重,再见!
March 3, 2015
March 3, 2015
认识旭有18年了,非常赞同大家的观点: 旭是一位聪明又勤奋的谦谦君子,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生活,广交益友。

在大学期间,旭3.9+的GPA,660的TOEFL,和2360的GRE(笔试)已足以秒杀多数的复旦校友了。然而我和旭交集最多的就是网吧游戏了:Age of Empire 和 Starcraft。我可以很负责的讲,旭对这两款游戏的研究和战术战法的灵活应用,不比任何玩家差。显而易见,旭这样的学霸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很幸运和旭 又能在同一个城市做博士后工作好多年。但由于我一直是一个寡言少语又不爱社交的工作狂,很遗憾和旭一起聚会谈心的机会很少,但确实也是实实在在地见证了旭在脑科学领域的标新立异,硕果累累。我为有一位这么杰出的朋友兼校友,感到由衷的自豪!

最后一次见到旭,是我去年离开波士顿时,大学同学的送别宴。席间,旭谈到他已到美国多所大学和研究院进行竞职演讲 。心想如果旭拿不到一流大学的教职的话,那真是天理难容了。果不如其然,在Facebook上很快看到旭很顺利地收到了美国西北大学的邀请去打造一个自己的科学王国,并向脑科学领域的最高峰冲刺。上个月在95生科的微信群中看到旭匆匆离开的消息,真是太震惊了!

旭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相信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一道抹不去的记忆之痕!
Page 1 of 3

Leave a Tribute

Light a Candle
Lay a Flower
Leave a Note
 
Recent Tributes
February 12
February 12
一晃九年,都不算是相熟的朋友,只是认识。但是仍然过来看看你。祝在天堂安好。
February 11
February 11
一转眼已经过去九年了。过来看看你,希望在天堂一切安好。
February 8
February 8
一晃九年。。。新春到来之际,再来看下老同学。。。
Recent stories

刘旭作品4 - 记忆靠谱么?

March 3, 2015
by Julie W

记忆靠谱吗? 2014-12-03 刘旭 奴隶社会

序(一诺):今天这是做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刘旭同学的第二篇文章。看他前一篇文章,在TED上给过Talk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网上搜索奴隶社会+一个老鼠的盗梦空间。(华章这几天不方便发文章,我技术能力比较差,大家担待哈)。今天他讲的是他上篇文章提到的研究成果的后续,很有意思。 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我们的大脑,个人到集体,到媒体,到社会, 一定程度上都再进行同样的“再固化”。 你看完告诉我同意不?

另外读者里有做科研的朋友,鼓励大家投稿。菠萝(治中)的癌症系列和刘旭的记忆系列都很有意思吧。做好科研的核心能力之一是能讲好故事(其实做什么事都一样), 所以这里挑战大家也把自己做的工作讲成好故事和大家分享。

----------------------------------- 

人的记忆究竟有多可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记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可靠。

记忆并不等于事实。即使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这样的例子顺手拈来:远的不用说,如果你还没看过,快去看看奴隶社会发过的颜宁和一诺写的她们在清华的共同经历,其中颜宁写A,一诺改注B的有木有!(一诺,不好意思,让你躺枪,为科学献身啦…)

记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记忆是有生命的,会不断变化。人们常爱把记忆比作一张照片,这其实是不恰当的,除非我们说的是像《哈利波特》里那些挂在墙上,会说话,会动的照片。如果你坚持要将记忆比作一张照片,那么这张”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褪色,就好像人对于某段记忆的感觉会渐渐淡漠,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时间是治疗一切创伤的良药”。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张”照片”不但会褪色,”照片”的内容有时甚至会被扭曲。

美国心理学家Schacter教授在他的著作《记忆的七重罪》中就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他的一个朋友,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 Thomson教授有一次被人控告强奸。但他的不在场证明是滴水不漏的,因为案发当时他正在接受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采访,更凑巧的是,他当时讨论的话题恰恰就是记忆是如何的不可靠。后来调查发现,原来那个被害人受到袭击之前,正好在看Thomson的电视采访。在情急之中,她的大脑阴差阳错的把看的电视内容和遭袭的事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全错误的记忆,她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坚信自己记住的是案件的真实过程(1)。

那错误的记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一种途径是,一个原有的记忆通过回忆被重新打开,同时来自外界的新信息通过感官摄入,然后被大脑整合进这个打开的记忆,于是就成了一个新的记忆。这个过程就好比我们把一个Word文档从硬盘上调进内存,修改编辑后再存回硬盘,覆盖原来的文档。大脑进行的这个过程叫做记忆的”再固化”,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自然的进行着。但当人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记忆已经被改变,将新的记忆误以为是原来的记忆时,错误记忆就产生了。

Nadel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第一天,让测试者记住桌子上的20件东西;第二天,让一半的测试者先回忆一下第一天看到了些什么,然后看20件新东西,而另一半测试者只是直接看20件新东西;第三天,让测试者回忆第一天都见到了些什么。不出意料,被要求回忆过的那组会犯更多的错误,把第二天见到的东西记成是第一天的(2),说明他们的记忆的确由于”再固化”而发生了偏差。

做研究,看到现象就忍不住想了解背后的本质。我们当然没法直接打开人的大脑看看究竟,于是我们在小鼠中做了一系列试验,从神经细胞水平探求错误记忆形成的机理。我们首先让小鼠熟悉环境A, 并且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把大脑中和这个记忆有关的脑细胞”标记”上,并给这些细胞安上对光敏感的蛋白分子”开关”。然后我们把小鼠放进环境B,给予轻微的电击,同时用激光通过植入大脑中的光导纤维照射这些和A记忆相关的细胞。被光唤醒的A记忆,就这样与B环境的电击联系了起来,于是小鼠形成了自己仿佛在A环境里被电击的错误记忆。下次再进入A环境时,它们都会表现出莫名的恐惧,吓得一动不动,或者努力回避(3)。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利用大脑的”再固化”功能, 将两个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相关的事件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记忆。由于这个记忆中的事件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过,因此这本质上是一个错误记忆。所以我们推测,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回想起一件事情,与这个记忆有关的脑细胞可能会被活化。如果同时有新的外来刺激,它们可能也会被大脑整合进这些活跃的细胞中。这样新的刺激和旧的记忆组合,于是这些细胞就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记忆。这可能就是一种形成错误记忆的细胞水平机制。

有趣的是,我们这个发现被媒体 “催肥”了一把,一晃成了给小鼠移植记忆的《盗梦空间》现实版。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研究成果被媒体加工润色,改头换面出现在新闻里,这个过程和记忆的”再固化”真是如出一辙。

你也许会疑惑,为什么自然界会进化出大脑这种不可靠的记忆储存方式呢?其实记忆的可塑性是有生物学意义的。正是这种能够不断改变,不断整合的过程,才使得我们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并具备联想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设计和创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这一点上,以精确可靠著称的计算机恐怕永远也赶不上这个”不靠谱”的大脑。

当你读完本文,你的大脑摄入了这段新的信息以后,我再来问问你,你觉得记忆靠谱吗?

 

参考文献:
1. Schacter, DL. (2001) 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 (Houghton Mifflin)

2. Hupbach A, Gomez R, Hardt O, Nadel L. (2007) Reconsolidation of episodic memories: a subtle reminder triggers integr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Learn Mem. 14:47-53.

3. Ramirez S, Liu X, Lin P, Suh J, Pignatelli M, Redondo RL, Ryan TJ, Tonegawa S. (2013) Creating a false memory in the hippocampus. Science 341:387–391.

 

刘旭作品3 - 记忆之痕

March 2, 2015
by LEI SHI

这是刘旭发表在《新知》杂志2013年5月创刊号的文章,记载了他在探索人脑记忆科研道路上的一波三折和酸甜苦辣。

                                                    记忆之痕

在一个记忆形成时,和这个记忆相关的神经细胞也被我们的开关蛋白悄悄的标记上,“潜伏”在脑海深处。日后一旦我们将光线通入大脑,其他不相干的神经细胞继续沉睡,而这些有特殊开关的细胞则会被光照激活,纷纷响应,从而唤醒这个记忆。

文/刘旭

     
      在阳光明媚的德克萨斯州取得了博士学位以后,我抱着名师出高徒的信念,毅然决定北上,来到大雪纷飞的马萨诸塞,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开始了博士后生涯。我的这位导师虽然年逾古稀,但仍活跃在学术的第一线。他自称平生只有两大爱好,科学和棒球。他是红袜(Red Sox)队的铁杆球迷。有一年他被邀请去为红袜队的年度赛季开第一个球。据说为此他在实验室里练习了很久的投球,好像实验室老楼墙上因此还留下了一个坑。1987年他由于免疫学上的重大发现而独得诺贝尔奖,原本可以固守其成的他却带着探索的精神转战神经生物学领域,一举成为业内的泰斗。      

     来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导师探讨,共同决定今后几年的研究方向。我迫切的想做一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和崇尚“大科学”的导师不谋而合,于是我们决定干些有挑战性的事情:通过操纵大脑神经细胞来控制记忆。由于我初来乍到,对实验室环境还不熟,再加上我原先从事的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研究与当前实验室的小鼠平台差别比较大,导师决定让我和实验室另一位比较资深的博士后,阿文德(Arvind)合作。阿文德高个子,皮肤棕色,精瘦,是个精力旺盛的万事通。在所有人心目中就像实验室的二老板。      

     控制记忆,是人类很久以来的梦想,也是无数科幻故事的主题。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打这么个比方吧:都说大海捞针难,但那根针至少还是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吧?而要在脑海里找寻并控制某一个特定的但却没有实体的记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早在上个世纪初,德国动物学家理查德·西蒙(Richard Semon)就提出了记忆痕迹的假说,认为记忆会在细胞中留下印痕。半个世纪后,加拿大的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Penfield)在替癫痫的病人进行开颅手术的时候,通过用电极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试图了解这些区域的功能。当他用电极刺激到大脑颞叶时,一些病人产生了对过往事物的生动回忆,说明记忆很可能存在于颞叶某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对于大脑的了解在精度和准度上也有所飞跃。比如美国的弗莱德(Fried)实验室发现人脑颞叶有些神经细胞会对特定的名人,比如影星哈莉·贝瑞起反应。更神奇的是,这些细胞不仅会对贝瑞的不同剧照都有反应,还会对她扮演的角色,比如猫女,甚至简单的字符串“Halle Berry”有反应。这说明关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经历的记忆,很有可能是存储在数目有限的特定的细胞里,而不是弥散在整个大脑中。这些细胞,应当就是记忆痕迹存在的实体形式。

     在大脑中找到一个特定的记忆,理论上是可行。但从这些单纯的观察到的现象,到真正找到并控制一个的记忆,还是有十万八千里的。我们常说,相关并不代表因果。通过上述的观察,我们只能说这些神经细胞和特定的记忆有关联。为了证明某一个特定的记忆是存在于某几个神经细胞里,最直接了当,最有信服力的做法是,在大脑内找到与某一个事件记忆有关的神经细胞,给它们安上一个“开关”。如果每当你人为的打开这个开关,激活这些细胞,都能使该个体回想起这个特定的事件,那么这就证明关于这个特定的事件的记忆的确是存在于这些细胞里的。只有当你能随心所欲的控制一个系统,你才真正了解这个系统,记忆也不例外。

     显然我们不能拿人来做这个试验:谁会愿意让你打开脑门,随便捣腾里面的记忆啊?即使能找到这样勇于献身科学的志愿者,这样的实验在伦理学上也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实验室的小鼠。小鼠的脑子,虽然大小不到人脑的1/2000,但从大脑和体重比例来看,小鼠和人类是很接近的,都是1:40左右。与此相比,猫和狗都逊色不少,因为它们的大脑比重都小于1:100。小鼠的记忆也是相当好的。如果它们在一个环境里有过不良经历,比如在一个盒子里被电击过,它们会深深记住这个盒子,每当它们被放回那个盒子时,他们会本能的作出防御反应,蜷缩着一动不动。这样的记忆也很持久,可以持续几个月。这也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检测小鼠记忆的手段。

     检测记忆的对象和方法确定了,但我们怎么给脑神经安上“开关”呢?这得借助于目前神经生物学最前沿的一项技术,叫做“光遗传学”。这项技术,就是将一些对于光敏感的,来自于微生物或植物的蛋白质导入特定的神经细胞中,当这些蛋白受到特定波长的光的照射时,就会活化或者抑制含有它们的神经细胞,从而起到开关的作用。比如视紫红质通道蛋白2(Channelrhodopsin-2,ChR2),受到蓝光的照射,就能激活含有这个蛋白的神经细胞。

     开关有了,那么我们怎么能准确的把这些开关安在与某一个记忆有关的神经细胞中呢?以往的研究表现,当一个神经细胞活化时,会激活一类特定的基因,称为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IEG)。在一个记忆的形成阶段,只有和这个记忆有关的细胞会活化,因此只有这些细胞里德即刻早期基因才有活性。而我们正是搭这个“顺风车”,通过一些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让我们的光敏开关蛋白模拟这些基因的活性。于是在一个记忆形成时,和这个记忆相关的神经细胞也被我们的开关蛋白悄悄的标记上,“潜伏”在脑海深处。日后一旦我们将光线通入大脑,其他不相干的神经细胞继续沉睡,而这些有特殊开关的细胞则会被光照激活,纷纷响应,从而唤醒这个记忆。 

     一个非比寻常的项目,得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响亮的名字。我们决定把这个项目命名为“X项目”,其因有三。第一,“X”代表希腊数字的“十”。导师十年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想法,只是当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且技术手段也不成熟。十年以后,”X”项目终于正式启动了。第二,这个项目高挑战,风险大,未知因素太多。用“X"这个象征未知的符号来命名这个项目,再贴切不过了。第三,我的名字拼音开头是”X”(这条是阿文德临场发挥想出来的,可见他脑子有多快),如此看来冥冥中注定,这个项目非我莫属。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摸索和尝试,我们终于可以将开关蛋白通过载体精确的导入大脑内的目标区域,然后在该区域正上方植入光导纤维。手术后康复的小鼠能够自由跑动,行动能力丝毫不受影响。能够成功进行这样的手术,使我们信心倍增。

     正当我们为如此迅速的进展感到自豪和欣慰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们感觉到如同晴空霹雳。在神经学年会上,来自英国伦敦的一个课题组宣称,他们已经利用与我们类似的方法,通过激活脑细胞而激活了记忆。科学前沿,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我们提出的方案果真已经被别人完成,那我们将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个项目。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会场上的情景。虽然他们的海报前人头攒动,但却出奇的安静,因为看过他们海报的人或者沉默不语,或者摇头叹息,暗自感叹自己的想法被他们抢先完成了,真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

     开会回来以后,一阵艰难的抉择之后,我还是决定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原因有三。其一,学术界的准则是,只有经过独立评委审核,正式发表的结果才被承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失败,竞争才刚拉开序幕。其二,通过比较,我发现我们的方案,其缜密程度远在他们之上,因此一旦成功,更有说服力。其三,我只投入了一年多的努力,如果他们最终还是抢先发表,大不了我就换个课题,这一年就只当练手好啦。

     背负着这个随时可能破灭的梦想,我们继续前行。为了实验的需要,我们将一间实验室全漆成了黑色,还挂上了能阻止激光泄露的黑色帘子。就在这“小黑屋”中,我们日复一日,摸着黑一步一步前进。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将动物行为学研究设备与激光设备相结合,成功的建立了光遗传-行为学平台。伦敦方面还是没有任何进一步消息。有时候,没消息就是好消息,至少我们这样鼓励自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这“X项目”初具规模的时候,阿文德忽然出人意料的决定要退出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一个人养活老婆和两个孩子,而且他儿子还有自闭症,各种费用使得我们这清贫的博士后工资捉襟见肘。就在此时,一家咨询公司给了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提议,招募他加入。我虽然完全能够理解他的决定,但心中未免有些失落。

     阿文德离去后,我在实验室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一个刚加入实验室的学生,史蒂夫(Steve)表示了他对“X项目”的浓厚兴趣。史蒂夫是个极其乐观,超喜欢说话的小伙子。虽然他很年轻,没有太多的研究经验,但我看得出他很有干劲,能够举一反三,于是决定带他一起做。他小我十岁,于是我就激励他,告诉他当初联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华生(Watson)和克里克(Crick),彼此就差十岁,这句话把他乐得不行。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自从我们一起合作以后,“X项目”突飞猛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各种挫折以后,我们终于见到了第一道胜利的曙光。我无法忘记亲眼见到第一只成功的小鼠时的情景。我先让这只小鼠在“小黑屋”里适应了几天,然后把它放进另一间完全不同的房间的盒子并给与轻微电击,于是在这个环境里形成的恐惧记忆的神经细胞会被前面提到的光敏蛋白标记。最后我把这只小鼠放回“小黑屋”进行测试,小鼠早就熟悉了“小黑屋”的环境,也习惯了头上接着光导纤维到处跑动,所以不慌不忙地东走西看。一旦我将激光打开,它忽然间吓得躲在一角,大气都不敢出一下。激光一灭,他又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的闲逛了起来。当时我兴奋得不行,马上把史蒂夫叫来看,平时话多的他,竟也一时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们连续的测试了5天,每天我们都可以成功的用激光打开小鼠的恐惧记忆,完全用激光的开关来控制它的行为。受到这个巨大成功的鼓舞,我们并肩协力,一鼓作气在6个月里完成了各种测试和对照,并将结果总结成了文章,准备投给顶尖的杂志《自然》。

     就在我们稿件基本修改完成,准备投出时,一个令任何人都没有准备的噩耗突然袭来。导师的小儿子,一个前途无量的天才学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的人都震惊了。由于导师的名人效应,媒体也大肆报道。那些天,整个实验室的气氛是灰暗的。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白发人送了黑发人,痛失自己的亲生骨肉,就算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心里也会难过。导师处理善后事宜,几天都没在实验室出现。我们虽然很担心他的状况,但也不知如何去安慰她。我不得不感叹人生的无常,即使像导师这样一个功成名就,呼风唤雨的人物,也无法对抗命运的安排。

     度过了令人不安的一段沉寂,我们终于盼到了导师的来信。信里说,他几天后会来实验室一下,可能就呆半个小时,完成文章最后的修改。几天后导师如期而至,憔悴了很多,让人心碎。他对我说,我们的项目是支撑他来实验室的唯一动力。这些天来,他一有时间就在思考这个项目。我不知如何答对。也许对于像他这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对于科学的投入和执着是一味可以治疗一切伤痛的良药吧。

     我们将文章投出后一个月,就收到了几位匿名评审的反馈。他们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我们设计了一些新的实验,一一做出了答复。于是我们将大幅修改以后的文章送回《自然》杂志重审。科研真是令人马不停蹄,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就在我们焦急等待杂志最终答复的同时,通过可靠的“小道消息”,我们得知加州的一个实验室也做出了类似的成果,而且他们的稿件已经在《科学》杂志接受最终评审。真是烽火连三月。如果他们的稿件在我们之前发表,我们的稿件就会立刻失去发表价值,几年的心血就会顷刻间付之东流。

     有时候我真觉得,搞科研就像一场赌博。对于生活在峰顶浪尖,想走在领域最前沿的我们,自然免不了面对这样的风险,不过此刻的我也想开了,因为一切已经不在我们手里控制了。

     最后的结局才叫出人意料。我们和对方的文章,被两家杂志分别接受,而且更神奇的是,两篇文章居然“碰巧”在同一天发表面世。由于对方使用的是化学的方法,不但不和我们直接冲突,反而与我们相辅相成。原本你死我活的场面,谁知最后竟可以变成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此刻的我们,并没有急着开香槟庆祝,而是转身继续投入了下一个项目。因为我们懂得,科学是不会为我们停步的。

     自从踏上这条探索记忆痕迹的研究之路,一晃已经快五年了。相信其间的各种波澜起伏,也会和这段研究相互交织着,在我们大脑的深处留下不灭的记忆之痕吧。 

 

关于旭的点滴记忆

February 24, 2015

by 丁澦

"终于旭要魂归故里,落土为安了,认识旭已经19年了,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一个新生的婴儿都能在此期间长大成人,进入大学学习了。总该写些什么,纪念旭,纪念这位将天赋与勤勉完美结合的伟大科学家,也纪念我们这些70后的青葱岁月。

    对于我这个记性奇差加脸盲的人来说,要像张怡一样把那么多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还真勉为其难,接近7年的同窗生涯能记住的也只是些许片段。初识旭还真没啥印象,应该是理基班入学面试时就见过了吧,但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只是记住了我们生物小班12个全是男生,然后其中一半以上都已经在高中的化学奥赛班熟识,而旭是少数没经过这些强化训练的。没多久,旭就成了我们的小班长,具体过程也是毫无印象了,只记得后来很多日常事务都是由勤劳的旭班长代为转达和处理的。

    我们班级比较特殊,提前招生,通过95年底笔试和面试的同学直接提前入学,这样就没读高三下,96年2月进了复旦后直接就是大一下,相比同龄人要少读一年,当然这个政策也招致很多其他高校的强烈反对,所以第二年这批提前入学的学生就没少读一年,反而多读两个月,变成97理基文基了。要三年半学完四年的本科课程实际上很紧凑,但高中时候懒散惯了,我们屋的几个还是没心没肺地下课后就冲到寝室打牌,只在考试季有所收敛去教室自习下,以旭为代表的对面寝室就比我们认真多了,果然半年后的考试立马显出区别,既聪明又用功的旭稳稳坐我班绩点第一名,直到大四毕业,都没下过3.8。

    大一下的半年很快过去,留下记忆的一是文基班的同学嘴皮子一个比一个利索,从入学典礼开始都文基班班长脱口演讲,到王德峰老师哲学导论课上几位同学的滔滔不绝,都让我们这些在课上忙着写高数、普物课作业的理基人自愧不如;二是96年3月21日,中国足球奥运会预选赛亚洲区决赛对阵韩国队0:3惨败淘汰,整个南区32号楼变成一片火海和枪林弹雨:楼下不时传来热水瓶和啤酒瓶的炸裂声,晾衣杆上四处焚烧的烧棉被,让我们这群17-18岁提早入学的高中生见识了大学毕业生的彪悍。

    96年8月,我们这批95理基、文基班的学生整体搬迁到了本部10号楼开始了大二生活,嗯,就是现在的复旦学院和一卡通中心这里。我们寝室是101,旭的寝室是102。新寝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军训,因为我们这届正好是数学系托管,我们班也和数学系大班排在了一个连,因此反而和生科院的同学不熟。大家在没改建前的菜地操场混了十几天也就过关了,只记得旭好像是因为腿疼还是啥原因,去了医院,但也没检查出什么问题,算是躲过了几天的暴晒。大二上开始,课程的难度加大,很多知识都不能再吃奥赛培训的老本,而我们寝室的打牌生涯又进入鼎盛,结果自然是我们屋考试一败涂地,而旭依然是一如既往地两点一线自习到很晚才回,奠定了学霸的地位。大二下那半年,因为上学期绩点过差,我们屋的终于用功一些,开始集体自习,稍微有所收敛了。高数、普物已经学完,大二主要增加了物化,有机,分析及相关实验课,只是有的课程实在无聊,记得在一教哪个偏僻小教室里的物化课,24个人睡倒了一大片,没几个清醒的,旭就属于清醒中的一个,老教授大为发飙却也无可奈何,不过最后给分却很慷慨,好像我们小班12个人给了7个还是8个A,其中旭还是A+,只是教务处登记到成绩单时把这加号给去了。旭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只要学了,就能全心投入,然后融会贯通,对于他喜欢的课程,更是理解透彻,完全掌握。他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不像我们这样很多时候都在应付考试。嗯,英语考试也是,那时候四六级还不是700多分的总分而是百分制,结果旭就四级考了满分100,六级考了99,这对于广大为了CET及格线苦苦挣扎的人来说,绝对是值得膜拜的学神啊。

    大二下结束时还有件印象深刻的事,那就是92级同学和93级同学同时毕业,因为军训一年,很多92级同学的英语等应用型技能被拉下,而97年是大学毕业不包分配的第二年,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结果是很多92级同学多读一年,反而还没93级同学的工作找的好,郁闷愤懑之情无处发泄,而离别之情却难以割舍,终于在离别之前,积聚的情绪终于爆发,男生们齐刷刷地聚集在东区门口,开始了拉歌,而被关在东区里的毕业女生们也在里面积极回应,最终,国定路的交通被同学们彻底封堵了整个晚上,寝室里听到的那彻夜不停,整齐嘹亮的歌声现在还偶尔在脑海里显现。

    97年9月,忘了啥原因,学校又把我们这批人从10号楼一楼赶到了二楼,我们在218,旭在对门的217,我们小班剩下的大三大四两年本科生涯就在这面对面的两间屋里度过了。我们的218正对国定路,倒没啥风景,旭的寝室处于去食堂浴室的交通要道上,正好可以居高临下观摩每到饭点浴点来来往往的漂亮女生,同学们兴高采烈讨论之时,旭也只是偶尔点头笑一下,腼腆的点评几句,又沉浸在他那学术世界里。

    大三开始,我们正式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和生物大班的接触终于多了起来,那时候生科院还是生化,遗传,生理,微生物和环资5个系,本科生也相应的对应5个班(97年开始正式以9770整体招生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不再区分专业),理基班正式加入就变成6个班了,由于我们寝室还是10号楼,没能住到和大班一起的11号楼,因此课余接触并不多,旭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非常出色地做好了各种沟通工作。

    因为原来我们基地班小班只有12人,且都是上海生源,学校为了进一步扩充理基班(可能主要原因是国家拨的基地建设经费花不完,而要考核评成果时候,肯定是人越多,越能找出闪光点和典型拿出手),学校又从大班里面忽悠了十几位品学兼优的同学,组成了大理基班。这批后进来的同学,除了享受到每年700元的专业奖学金外,还真没啥其他好处,反倒是被逼多修了至少15学分的课程,连大四下也都被排得慢慢的。

    当初入学时候,教务处说的是基地班全部都本硕博连读,因此我们小班出国的氛围也不浓,认为学校会一手包办,对于人生和事业也没啥规划,到了大三时,读TOEFL和GRE的氛围也不浓。但到了大四时,学校却又改口,全部直研政策都和其他人一致,让很多原来可能存有出国想法的同学措手不及,来不及准备英语考试和申请了,可能旭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虽然多花了3年时间读了个没啥学术含量的硕士,旭也练了很多科研基本功,为以后的科研成果大爆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小班12人,最终7人直研(其中3人最终选择了直博),3人工作,1人转专业考研,才1人直接出国读研。

    大三大四还有的印象就是网吧终于在学校流行起来,当时生物大班的好些同学痴迷其中,天天红警,基地班数学班的很多同学也是此中高手,彻夜不眠操纵着苏联老坦克消灭敌人……没多久,mud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一堆人靠着14.4k modem的龟速,盯着满屏文字:xxx从东边走过来,yyy在西边捡到了啥宝物,乐此不疲。不过我们生物小班的大部分同学好像都还是乖乖仔,以学业为主,偶尔打牌和玩游戏。

    到了大四下,基本上尘埃落定,各位同学的前途已定,除了在各自实验室忙碌自己的毕业论文外,比较轻松自在。不过生物基地班却多了项任务:学校请来了几位著名的华人教授集中授课,讲授信号转导(傅新元)、发育生物学(X教授)和群体遗传学(吴仲义)等,要求大家必修。于是各位心都散了的同学又在99年5月聚集起来,进行高强度的集中授课,为了让同学们能深入理解,学校还贴心地让刚回国不久的D教授讲授发育生物学基础,可是她的授课实在是让人不知所云,听得云里雾里,幸好此时还有旭,竟然听懂了!而且还归纳总结了!然后旭作为小老师重新帮大家讲解了一遍:所有人都听懂了!旭作为科学家和优秀教师的天赋在那时就展露无遗,就像这两年在看旭的TED视频时,虽然相较那个PhD学生,旭还有些拘谨,但他把整个复杂的科学故事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人。

    本科毕业前,还有件重要事情,就是五八南斯拉夫导弹危机,当时对我心理上的冲击也不小,但旭是啥反应,实在记不清晰了,在此也不再赘述。

    研究生阶段,同学们又回归南区,不过这次是在最南边的20号楼,因为旭的寝室在5楼,我们几个在2楼,再加上基本上一个实验室一摊人,同学之间的走动少了很多,不过旭作为遗传班的班长,还是经常能见他为同学们忙碌奔波。可能有较深印象的就是他那极其不顺利的毕业季,旭参与筹建了X教授领衔的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从无到有一件件做起,正当一切顺利之时,不知上层有了啥交流沟通问题,旭被迫离开,然后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在乔老师实验室完成他的硕士毕业论文,那段时间旭可真是通宵达旦,全力以赴。虽说没有好的推荐信,旭还是拿到了很好的offer,最终他选择了较为宁静的贝勒医学院开始了他的PhD生涯,做的依然是模式生物果蝇。


    接下来几年,是同学们交流最少的几年,大家忙于学业、工作和组建各自家庭,生儿育女……期间也略知旭顺利拿到了PhD学位,进入利根川进的超牛MIT实验室开始了他博士后生涯。直到2012年,旭的论文"Optogenetic stimulation of a hippocampal engram activates fear memoryrecall." Nature 484(7394): 381-385发表在《自然》,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尤其是神经生物学领域,这篇经典论文几乎都是那段时间很多实验室Journal Club的重头戏。没多久,旭就把顶尖的CNS(Cell综述,Nature和Science原创论文)给收集齐全了,旭也终于能安心开始自己寻求教职的生涯了。

    旭的杰出工作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好反响,2013年,复旦脑院终于请旭回来进行学术交流并作科研进展报告,这应该是2002年出国之后,旭的第二次短期回国,趁此机会,我们生科院也邀请旭这位杰出校友回来看看,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科研工作和感悟。我也终于有机会和旭深入地交流了一次,因为正逢国庆假期,生科院的报告安排在了10月8日,之前在脑院的报告据说是整个会场都站满了人,效果非常好。那时候我最想知道的是旭想怎么开始自己的独立科研生涯,那时旭已经在美国各个高校开始了求职巡游,经常会在朋友圈和facebook看到他各种让人羡慕的各地风景和美食照片。我曾侧面问过旭有没有回国的打算,因为自从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启动后,像他这样的优秀年青科学家在国内也能获得非常好的启动支持,合计500万以上的启动资金,丰厚的安家费和薪酬,以及大量非常聪明的学生,已经能和美国的AP相媲美,甚至超越了很多学校提供的条件,对于很多想过安稳日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旭却有更高的目标,对他来说,科研和工作的本质更加纯粹,国内的学术氛围还不能让他满意,虽然在美国可能只是拥有一个相当于国内而言非常小的实验室,并且所有事情都要亲历亲为,但他更乐意这样纯粹的科研环境。

    2014年,旭终于选定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位处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其神经生物学系除了有着非常突出的学术成果外,系里的氛围也非常好,老师们在生活上也相互帮助,深入交流,而且从AP晋升为终身教授的比例相当高。于是他愉快的在芝加哥置业,在大雪中驱车千里赶到他的新家,充满希望和愉悦地开始他独立PI的生涯,并在安定后,开始他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旭的朋友圈也尽是好友们的祝福和期待。大家都在憧憬着在不远的将来,旭将他在MIT尚未完成的关于记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推进,真正为推进人们对大脑的认知做出杰出贡献,在获得拉斯克奖(Lasker Award)之后,捧得诺贝尔的桂冠……

    突然接到一个紧急寻求旭家人联系方式的越洋电话……一切截然而止,事情是那么的突然,让人难以接受,我们敬爱的小班长,将天赋和勤奋完美结合的小班长就这么永远离开了我们,不知道旭脑中这些尚未实现的奇妙设想将会以何种形式实现?

    我们永远怀念你,伟大的科学家!祝福旭家人安好。"

Invite others to Liu, Xu's website:

Invite by email

Post to your 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