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Missed
Large image
Stories

Share a special moment from Shenou's life.

Write a sto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ath and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in Memory of David Cai

July 30, 2018
Conference Schedule
Download

Brief Introd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is dedicated to late Professor David Shen-ou Cai, who passed away on October 21, 2017 at the young age of 54.

David Cai not only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many area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euroscience, he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n China with tremendous energy and passion. He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making SJTU an active player in modern applied mathematics at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is memorial conference also intends to bring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together to discuss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 results and explore possible collaborations.

Date

July 24-26, 2018

Venue

601 Pao Yue-Kong Library, Minhang Campu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rganizing CommitteeOrganizer
  •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o-organizers
  •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Scientific Engineering Comput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 School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Zhiyuan Colleg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onference held in honor of Professor David Cai

May 18, 2018

Conference was held at CIMS at NYU in honor of Professor David Cai on May 18, 2018.

Memorial Service Held For Prof. David Cai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Nov. 5, 2017

November 8, 2017

 上海交大举办蔡申瓯教授追思会


上海交大致远讲席教授、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蔡申瓯不幸于2017年10月21日因病辞世。消息传来,交大师生分外痛惜。11月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在闵行校区举办蔡申瓯教授追思会,深切缅怀这位为科研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原校长张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校党委副书记顾锋,学校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同志,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致远学院师生,蔡申瓯教授亲属、生前同事、好友、同窗、学生等出席追思会。追思会由顾锋主持。   

蔡申瓯生前常说:“人的一生维度极高,不能用统计的角度去看,一旦与统计分布比较,那就等于是把自己看作了普通人”。交大师生一起追思、追忆他不平凡的一生,缅怀他的事迹,望其精神永存,激励后人。   

徐学敏介绍蔡申瓯教授生平。蔡申瓯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任职交大之前,在美国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和神经科学中心任正教授,研究工作涉及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课题。曾于2001年获得美国颁发给有极大潜力年轻教授的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 200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起,任上海交大致远讲席教授。2010年,蔡申瓯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担任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并于2011年担任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讲的课程有统计力学与热力学、生物物理、专业研讨课等。   

“作为一个个体,他以极高的执行力,成为了他自己想成为的人,兼具理性包容,与感性敏锐,实现了完整的人生。”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维克代表自然科学研究院和致远学院师生发言,深切悼念蔡申瓯教授。他深情回顾了2009年陪同原校长张杰访问美国时,和蔡申瓯教授会面的情景;回顾了蔡申瓯在交大筹建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历程;回顾了他对致远学院青年学生的培养和全身心投入自然科学研究院和致远学院建设发展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盛赞蔡申瓯教授“用他的理念,培育出一片青年学者的成长的沃土,极大推动了上海交通大学交叉科学的发展。”并在“致远学院学生的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王维克深情地表示:“以这样的方式,他将永远活着,与爱他的人们一起,继续前行,创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上海交大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梁齐表示,人力资源处作为学校高端人才和师资队伍的协调管理、服务部门,多年来与蔡申瓯教授联系密切。蔡申瓯在校期间,一直都非常关心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生病期间他还多次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向学校建言献策,令师生十分感动。学校主要领导一直十分关心蔡申瓯教授的身体情况,多次询问他的病情,安排人员专程前往纽约探望。蔡申瓯教授的过早离世令人深感痛惜,他将永远活在交大师生的心里。   

蔡申瓯教授的科学精神感染了无数交大学子,激励他们不畏艰险,永攀科学高峰。他的学生李松挺、戴维、谈安迪、许志钦、杜涛代表交大学子,表达了对蔡申瓯教授的深深怀念。学生们回忆了蔡申瓯教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他们表示,正是蔡申瓯教授的一路引领,使他们走入了科学的世界。“在最后的那段日子,蔡老师仍然在指导我们探索科学问题,他说,化疗占据了他太多时间,所以一有时间就要工作。他病重时仍然不间断地阅读科学文献、观看科学录像,家就是他的工作地点;他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从未止步,是蔡老师教会了我们播撒科学的种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我们将继承蔡老师的精神,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他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无数人的夜空。”蔡申瓯是1980年浙江省的高考理科状元,在那个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蔡老师和他的同窗好友们有着许多独特而又珍贵的回忆。蔡申瓯教授的北大物理系80级同学代表毛思宁,同事、朋友、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和上海纽约大学教授、纽约大学原教务长David W. McLaughlin,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苏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系副教授杨旭,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澄宇,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章晓辉,北京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鄂维南,上海交大、威斯康星大学教授金石,伦斯勒理工大学数学系教授Gregor Kovacic,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致远学院项目主任何士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陶乐天,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励建书,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季向东,以及蔡申瓯教授在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的青年同事胡丹、谢春景、徐振礼、张何鹏、周栋焯、Jakob Ulmchneider纷纷表达了对蔡申瓯教授的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他们表示,蔡申瓯教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长存。   

张杰表示,自己在交大的十年校长生涯中,与很多学者都成为了好朋友,蔡申瓯教授是这十年来交往最多的朋友之一。2008年,他与蔡申瓯教授一见如故,两人的“晚餐”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三点,话题从文学艺术聊到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蔡申瓯教授对祖国有着纯粹的热爱,他一直以来都以中国人的身份在美国从事科研教学,回国后,他与国内的青年学者一道开疆拓土,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蔡申瓯教授加入交大后,积极促进交大各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它们与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建立自然科学研究院,引领交大交叉学科的发展,并参与建立致远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他用自己的热情勤奋和坚持不懈,创造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奇迹”和致远学院“神话”。即使在与病魔作斗争期间,蔡申瓯教授仍然心系科研和教育,他是交大师生的楷模,他的生命会在更多人的砥砺奋进中得到延续。   

姜斯宪在最后的讲话中表示,蔡申瓯教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他潜心教学、因材施教,不仅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鼓励他们树立学术志趣和远大抱负,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未知;他是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创建者之一,使越来越多交大学子从中受益。与此同时,蔡申瓯教授还是在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他有着广泛研究兴趣,不受传统学科思维定式的束缚,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拥有识才、爱才、敬才的博大情怀。2011年,他担任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并为自然科学研究院吸引了多名青年优秀学者,使这里成为创新的摇篮和沃土,为推动交大交叉学科研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举行蔡申瓯教授追思会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怀念,更重要的是学习蔡申瓯教授的精神和品格,激励更多师生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希望每一名交大教师都能够像蔡申瓯教授一样,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最光荣的使命;希望“转身遇见大师”成为交大独特的风景、“学在交大”蔚然成风,在全校的努力下,培养更多像蔡申瓯一样的杰出学者,服务国家和社会,为人类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这将是对蔡申瓯教授最好的告慰和缅怀。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按照学校规划,自然科学研究院明年春天将会搬至新落成的理科大楼,为了特别的纪念,蔡申瓯教授办公室的四块大黑板将完整地保存下来,移至理科大楼。追思会最后,蔡申瓯教授的家属和学生上台答谢。参会人员献上寄托哀思的鲜花,表达对蔡申瓯教授深深的缅怀和思念。   

http://news.sjtu.edu.cn/info/1021/1580755.htm

上海交大举办蔡申瓯教授追思会

November 8, 2017

上海交大致远讲席教授、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蔡申瓯不幸于2017年10月21日因病辞世。消息传来,交大师生分外痛惜。11月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在闵行校区举办蔡申瓯教授追思会,深切缅怀这位为科研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原校长张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校党委副书记顾锋,学校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同志,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致远学院师生,蔡申瓯教授亲属、生前同事、好友、同窗、学生等出席追思会。追思会由顾锋主持。  

 

http://news.sina.com.cn/o/2017-11-08/doc-ifynmvuq9466621.shtml

鄂维南:纪念帮助中国应用数学发展的蔡申瓯教授

October 30, 2017

撰文|鄂维南(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10月21日早晨,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教授蔡申瓯去世了。申瓯是14年患病的。经过医疗,曾经大有好转。15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 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后来我又专程去纽约看过他,看不出有病的样子。最近听说他病情恶化,正想借这个周末回忆一下他为国内应用数学发展所做的事情。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了。真是遗憾!

  蔡申瓯是温州人,1980年浙江省高考状元,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到柯朗所做博士后。中间去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访问一年,后来又回到柯朗研究所工作。他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非线性物理领域,尤其是波湍流 (wave turbulence) 问题。后来他的兴趣转到计算神经科学,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他是最早实现基于实验数据,建立大规模神经元网络计算模型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把动力学方法 (kinetic theory) 用到分析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的学者之一。我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我至少有信心说,从应用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申瓯是一位先驱者。他的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发展应用数学、物理的方法去定量解决神经科学中的科学问题。这当然跟他特殊的背景有关。数理融会贯通的理念也体现在交大2009年成立的理科班 (致远学院的前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

  1999年我们第一次在北京组织应用数学暑期讲习班的时候,蔡申瓯就是主讲老师之一。他的课程是用数学背景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讲授物理。如今这个暑期讲习班已经举办了十八届。前面几届,这个课程一直都是他讲的。虽然应用数学学生的物理背景仍然是一个困难问题,但这个课程的开设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培养出了许多具有良好物理背景的年轻应用数学家。我过去的学生鲁剑峰、林霖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9年,在张杰校长的鼎力支持和亲自参与下,蔡申瓯、金石和我一起在交大创建了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吸引一批具有良好数学和物理背景的年轻人,来解决科学和工程领域有切实背景的、关键的理论问题,使得研究院成为交大的基础支撑平台。与此同时,我们成立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科班(后来发展为致远学院),以培养同时具有数学和物理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院已经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组织了一系列有实际效果的学术活动。胡丹、周栋焯、徐振礼、刘卫东、张小群、应文俊、唐敏、张镭、谢春景等,他们都活动在各自领域的最前沿。仅仅从应用数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活跃的年轻人队伍,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少见的。如今,理科班也已经成长为致远学院,并且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最近一期SIAM News 上关于图像处理的主题文章,就是第一届理科班毕业生尹如捷写的。

  这一切跟蔡申瓯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仅参加了研究院和理科班的设计、教学、组建和运营,他更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其中。对研究院的青年教师和理科班的学生们来说,他不仅仅是一个领导、学术带头人、老师,他更是一个长者和保护者。他对年轻老师和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真是达到了“呵护”的程度。熟悉他的都知道,申瓯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即使得了重病以后,只要身体情况略有好转,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院的工作中。15年我在北京见到他的场合,正是他和研究院的青年教师们一起到北京参加ICIAM大会的时候。一直到他不能工作了,才回到纽约。

  不得不提到的遗憾是,申瓯的工作和他对中国应用数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除了千人计划专家和上海交大最重要的奖项校长奖以及在张杰校长拦车力荐下才获得的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的称号之外,申瓯的这些贡献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各种各样的基金申请,也基本上是全军覆没。我曾经有过一个机会,当时我已经知道他身患重病,所以特别想帮帮他。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后来这样的机会就再也没有来过。想起来真是痛心疾首!

  蔡申瓯一直都是一个中国公民。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应用数学的发展,使其与科学、工程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为此,他贡献出了他自己的生命。他悉心呵护的自然科学研究院,虽然已经走出了襁褓阶段,但还仍然处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这颗茁壮的树苗能不能在国内的环境下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是申瓯在临终病床上最关心的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条战壕里战斗过的战友,我真切地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给申瓯最后一个承诺:让我们共同帮助他完成这个未竟的事业!

     蔡申瓯教授永垂不朽!

  2017年10月21日

 

作品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

怀念申瓯之点滴

October 26, 2017

      申瓯走了?! 当22号一早醒来看到这个消息时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定格在眼前的总还是41年前那个带着甜甜笑容和可爱酒窝的瘦高男孩的清秀面庞和柔声细语。。。

      那是1976年,也是中国最不平静的一年,被文革折腾得差不多了的温州,家家户户还延续着“站着倒(捣)霉(煤),坐着等死(水)”的悲催日子。随父亲从北方转业回温州、一家人落户在地委党校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我跟弟弟妹妹坐在这个如世外桃源般院子的水泥台上摇着蒲扇,一边仰着头望着天争论着哪个是北极星,一边抱怨着夏天怎么这么难熬,早知这样就不回温州了。。。旁边突然冒出个男孩,悠悠地说“这还叫热啊,不信到广州看看”。没有自我介绍就直奔主题了。从天南聊到海北,从北极星到银河系乃至宇宙。。。末了,这个自来熟的男孩主动自我介绍了“我叫申瓯,申是上海,瓯是温州。。。不要问我爸爸妈妈是怎么认识的,哈哈哈。。。”

      从此,这个邻家男孩就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妹妹和院子里的几个同龄孩子下了课就跟着他一起去党校图书馆,因为蔡伯伯的关系,在那个鲜有人去的地方小伙伴们可以大大咧咧地穿梭在一格格书架间,得天独厚地享有那个年代被列为 “禁书” 的经典名著,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偶尔也有因大声嬉闹争论被大人赶出来的时候。回到家就能听到他的侃侃而谈,我们也时不时乘机调侃一下他的普通话。与蔡伯伯宽广浑厚的男高音不同,他总是不紧不慢地含笑回应,但在关键问题上不要指望糊弄过去就完了,第二天他一定会找上门来再把昨天问题前因后果给你推理一遍,直到你无话可说为止。直至今天,妹妹对高中时期与申瓯一起做数学的情景仍难以忘怀。有一次,为了证明自己的数学推导是正确的,他居然拿来了订成厚厚一本、上面全是手写得工工整整做过的数学难题,至少有上千道。。。

      申瓯从小在父母影响下,除了阅读大量书籍,知识面很广,绘画书法也极有天赋,写得一手好字。小学初中阶段就经常在学校画展板报上看到他的各种绘画作品。

      在我上大学之后,只有在暑假回来还能听到他在家门口一边洗衣服,一边与哥哥激烈争论着谁也无法听懂的物理数学问题。也偶尔见到他独自一人,两眼若有所思,还在滴水的手不是落在衣服上却以几何形状在空中比划着。。。只有当你大喊一声“申瓯,这是干嘛?” 他才如梦初醒,如释重负地笑一笑。那场景煞是有趣。再后来,他以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大,大家为他欣喜同时又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随着申瓯86年去了西北大学留学读博,他的消息渐渐少了,从周围朋友和他的父母那里得知他在美国工作学习照样是激情飞扬,还是那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年轻人。直到2009年,从媒体上看到他作为最年轻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被引进上海交大。。。这8年多,相信也是他人生最辛劳、压力最大、也最有成就感的时期。从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学生们给他封的“废寝忘食”奖可以想象,这位才华横溢、睿智低调却又充满艺术家情怀的科学家是在用生命谱写一首荡气回肠的交响曲。。。

      天嫉英才,斯人已去,愿天堂没有病痛!希望能看到申瓯那份天才,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在下一代身上传承、发扬、光大。。。

 

2017.10.25 于加州

October 22, 2017

David with the RPI group at the IMACS conference in Athens, GA.   He was a research mentor for most of the folks in the picture, when they were either undergrads or grad students.

Share a story

 
Add a document, picture, song, or video
Add an attachment Add a media attachment to your story
You can illustrate your story with a photo, video, song, or PDF document attachment.